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文艺界常青树”许怀中:似水流年山海情深,文学创作与研究同行

2017-07-18 邱陵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许怀中保持着每天写作的习惯。

许怀中,1929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祖籍福建莆田仙游,195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历任福建荣誉军人学校教育干事、组织干事,中共第三中级党校学员,厦门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福建省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以及福建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福建省文学院院长。曾多年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补助基金项目评委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待遇。



由于听力欠佳,许怀中在家中通过纸笔“回答”《闽都大家》栏目记者的提问。


盛夏时节,福建著名散文家、鲁迅研究家许怀中端坐书房的桌前,今年88岁高龄的他,每天仍保持着读书看报、笔耕不辍的忙碌状态。“1946年,我读高二的时候,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有70多年,生命不息,创作不止。”许怀中的身上,透着一股倔强的精神,他说,这或许深受鲁迅的影响。


许怀中祖籍仙游,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他的童年在厦门度过,青年、中年在厦门大学学习、工作31个年头,直到1983年夏,因工作需要,被调至福州,主管全省宣传文化部门工作,还长期担任福建省文联主席一职,为福建挖掘、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及文艺作品。


2007年底,在省第六次文代会上,已忠诚履职20多年的他以“年事已高”为由,坚辞“省文联主席”职务,感于他所做的贡献,现场掌声经久不息,令他感动得难以言表。“到了2010年5月,恰逢省文联成立60周年,时任省委主要领导亲自为从事文艺工作60年的我颁奖,得到这个殊荣,实在感激不尽。”许怀中笑说,人们称赞他是福建文艺界的常青树,但愿如此。


许怀中说,他是“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同行”。作为学者,他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以每年一本专著的速度,废寝忘食地著述立论,迅速成为福建知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作为散文家,他的创作高峰期出现在从政之后,因为工作性质的变化,出差机会多了,社会接触面更广,便利用空隙创作散文,陆续出版12本散文集,而且一本比一本厚。


相比学术研究,许怀中的散文更加凸显个人风格。冰心曾为其作序,称为“散文名家”;著名剧作家曹禺为他的第一部散文集《秋色满山楼》题写书名,更赠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老一辈散文家郭风则定义了他的文风,属于“学者散文”,意即语言优美畅达,思想深刻严谨,内容言之有物,字里行间体现厚重的文化底蕴。北京大学中文系名教授王瑶读了他的散文集,也热情洋溢地写信勉励。


几十年来,许怀中还应邀写了上百篇序言和评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花季少儿,“要推掉任何一篇序,都于心不忍。”他曾在《福建文学》所写的《心灵的叩问》一文中,表达过“文人切忌势利”,他认为文学主真、主情,文人更应该讲真情。



1951年,许怀中厦大毕业时,与报刊通讯员合影留念。


许怀中的祖籍在莆田仙游,一个名叫“钟山乡”的地方,离风景区九鲤湖很近的山村,世代务农,到祖辈那代,早已经搬进了县城。从懂事起,就听到父亲用莆仙方言背诵古典诗词,还留下一本诗词集。父亲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渐渐懂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意思。


念初中时,许怀中就读了《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又热衷于“五四”以后新文学作品,还从课本上接触到鲁迅的名篇,但那时不甚理解。课堂上的习作,常被登在校刊上。


人生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学作品,是在1946年,正读高二。说起来,那是一个偶然的契机:同班好友陈秋玉写了一首诗,要许怀中交给在仙游报社当排字工人的堂哥,请他转给副刊编辑,没想到过几天见报了,这让许怀中大受启发,也去投稿。


▲青年时代的许怀中。


写什么呢?许怀中思来想去,便以班上的一位同学为“模特儿”,写了一篇小小说《阿槽》,果然不出几天也化成报纸上的铅字。从此,他写小说,写诗歌,写散文……郁达夫、巴金、冰心和臧克家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给他很大的影响。


他写的另一篇《春香》是反映农村少女命运的小说,描写了一位村姑进城给富人当丫头,受尽虐待,终于被逼去跳木兰溪的悲惨经历。小说发表在仙游的《闽中新报》上,标志着青年许怀中已经悟出了命运这一文学的核心命题。


“年轻时,诗情较浓,动不动就写诗。有时也莫名其妙地‘感伤’,在故乡报纸上发表感慨人生的文章,父亲看了对我说:年纪轻轻,别写这样的文章。”许怀中回忆说,那时候把作家看成最神圣、最高尚的代名词,随着投稿范围逐渐扩大,从故乡仙游、莆田到惠安、福州、台湾等地报刊,剪报集成一大本。


1948年,他赴福州高考,途经涵江,夜宿于一家父亲的朋友开的小旅店,这份剪报自然被视为“家珍”随身带,放在小包袱里面。房间里,另有一个旅客,年轻人初次出门,没有经验,加上一天的旅途疲劳,很快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天亮了,他醒来一看,那位同房的“客人”不见了,连自己脱下的衬衣长裤都带走了,更令他感到心疼的是那装有剪报的小包袱也不翼而飞。他猜测,对方将卖不了钱的剪报本丢进江中,付诸东流了。好在旅店主人是父亲的朋友。许怀中借了一套衣裤和盘缠北上,在福州考上了协和大学中文系。


▲1984年6月10日,与丁玲(左四)等人合影。


次年6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并迅速翻过武夷山脉,隆隆炮声遥遥传来,福州所有的大学全部停课,许怀中又回到了仙游。他的堂哥许国焕也从厦门大学回到故乡,这位地下党人带着堂弟热情地投身到迎接仙游解放的活动中,他把从厦门带回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让许怀中抄成大字报贴上仙游的主街道,让新中国的光辉抢先一步照耀了木兰溪畔的小县城。


1949年11月,厦门解放。许国焕回到厦门继续读书;许怀中受革命气氛的感染,毅然决定跟随堂哥转学厦门大学,并以转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文系,开启了他与厦门大学的不解之缘。



1992年7月,参加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交流会。


许怀中对鲁迅的学术研究,开始于“无书可读”的特殊年代。彼时,学校彻底停课,他回到故乡当“逍遥派”,借居邻近仙游师范的教师宿舍,“躲进小楼成一统”,借了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从杂文开始,小说、日记、书信、译文……日夜苦读,做小卡片,伴随着楼下传来学生练钢琴的旋律,许怀中暂时忘却了现实,思想跟随鲁迅深刻犀利的笔触,进入探寻中华民族灵魂的空间地带。8个月后,学校通知复课,他重返厦大。


没想到的是,这成为他后来撰写鲁迅研究专著的基础和准备。许怀中对鲁迅产生研究兴趣,还有一个客观原因,不得不提:厦门大学中文系是全国不多的鲁迅留下足迹的一个院系,系里成立的鲁迅纪念馆,是全国高校唯一的鲁迅纪念馆,位列国内五大鲁迅纪念馆之一。


鲁迅于1926年9月4日来到厦门大学,那时候称为厦大国学院文科国文系,虽然只任教一学期,却留下许多著作,他教学认真,和学生关系很好,他写信给许广平说:学生对他感情好,文科也有生气了。鲁迅帮助学生出版期刊《渡艇》《鼓浪》,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1970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招收工农兵学员,并计划撰写一本《鲁迅在厦门》的书,由许怀中和另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研组的老师一同编写,后该书以集体名义出版,留下时代的烙印。5年后,许怀中带领毕业班鲁迅研究专题组学生住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合写《<朝花夕拾>浅析》一书,寒冬时节,独宿池塘后的一间玻璃间的小房,小园内有望月亭,亭旁的红梅斗雪盛开,傍晚暗香入室,为客人送来缕缕清香。


家中书房里,悬挂着一张装裱好的工作照。


“如果说,人生都有一段或几段难忘的生涯的话,那么这段经历是难以忘怀的。与鲁迅纪念馆的友情,犹如梅花,香溢记忆的深处。”许怀中白天和馆里的人员改书稿,夜里利用时间阅读馆藏资料,建构鲁迅研究第一本专著——《鲁迅与文艺批评》,1979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于第一批评上副教授职称。


以这本专著为起点,许怀中将鲁迅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把鲁迅研究以专著形式系列化,是我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步骤。”许怀中马不停蹄,与时间赛跑,从鲁迅研究的不同角度和领域,如鲁迅的创作思想、鲁迅与中国古典文学、鲁迅与外国文学、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等方面,撰写了多部著作,“鲁迅思想,像个富矿,挖掘不完,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提高和丰富自己思想的过程。”


对鲁迅的学术著作和整理我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在过去鲁迅研究中是个被忽视的领域,这和长期以来,片面地视鲁迅为“革命家”的思想倾向所造成的有关。第三部著作,许怀中将研究方向瞄准了“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着重从“文学史家”、“小说史家”的鲁迅,来观照描画鲁迅学术著作。


许怀中回忆,为了写好这本著作,他不但将鲁迅有关论述系统摘出,而且阅读鲁迅所评论的古典小说,厦大图书馆找不到的作品,他就利用出差机会到上海图书馆借阅。那时,正值1979年的国庆节,住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作者招待所,早出晚归,他在上海图书馆阅览室“欢度”节日,边吃干粮,边做阅读笔记。在写书时,他已改变用小卡片记录材料的做法,而是用大张活页,免得卡片排满桌子不便处理。


在书的序论中他写道:“我们研究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关系,不但有助于了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看出他对我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而且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批判继承我国古典文学遗产,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艺。”这本书稿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在1982年出版,并列入“鲁迅研究丛书”,赞为“鲁迅研究崭露头角的著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怀中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完成鲁迅研究专著,除了上述两部,还有《鲁迅创作思想的辩证法》(198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关于“人”的审视与建构——鲁迅与世界文学的一个视角》(199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许怀中服从组织安排,从厦门大学调至省里宣传文化工作部门,从政之后,由于公务繁忙,学术研究停笔一年半。但是,一些出版社早前向他约稿,像沉在心中的石头,堵得难受,他又见缝插针地开始撰写论著。


十几年下来,他把研究领域扩大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先后出版了《美的心灵历程》《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后者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



许怀中与铁凝交流。


说起散文创作,许怀中记得,那起源于一篇发表在《福州晚报》副刊上的散文,重新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当时,他刚刚来到省城福州,单位新宿舍还未盖好,就下榻于西湖宾馆一套房间,恰巧收到《福州晚报》的约稿信。


仲夏的一个薄暮,许怀中在后园漫步,明月当空,他忽然注意到荷塘湖心亭的脚手架,亭子正在改建,已经成形,但脚手架依然在侧。由此感悟,在人生道路上,难免充当“脚手架”的角色,一旦工程竣工,“脚手架便永远不存在了。它的价值和可贵精神,便在于它的自甘‘消失’”。通过脚手架,可暗喻干部的离退休。于是,他来了灵感,回房提笔写成散文《月下后园漫步》,发表后竟有读者来信赞赏,后被收入第一本散文集《秋色满山楼》。此后,散文创作“一发不可收”。


翻看许怀中的十多部散文集,会发现他的散文往往写往事,写人和事,大抵有故乡的乡情、乡愁,有的抒写“八闽大地”,有的描摹“大江南北”,有的追记“异域他邦”,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


散文集书名,有几本带着“月”色,如《年年今夜》采自“年年今夜,月华如练”。《月色撩人》《月满西楼》更加明显。许怀中说,那些年,常到北京开会,往往下榻京西宾馆的西楼,很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月满西楼”的情景,便取为书名。“更深层地说,在古典诗词中,‘月’往往和往事直接勾连,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八千里路云和月’等。”


2013年4月,许怀中的《岁月匆匆》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作家协会“2012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封底写道:“他的散文作品在亲切淡雅的抒写中飘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诗情画意的描摹中闪耀着对人生世态的哲理思考,既有学者的睿智,又有艺术家的细腻,着力发掘出生活中的美感,诗意浓郁,情致深沉,哲理丰富,回荡着追寻真、善、美的心声。”


在许怀中看来,正如书名所标出的,岁月恰如流水匆匆而逝,散文是生活的厚赐,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得助于文化清泉的滋润,发自有感世界。他表示,散文脱不了一个“情”字,“情”与“景”构成情景交融,“情”与“理”结合,便含有哲理的思考,“情”与“趣”渗透,就有“理趣”的韵味。它是岁月流逝中留下的心痕足迹,许多往事早已忘却,却从散文集中寻找到。


再举一例。2007年起的六年间,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及福建省作协鼎力支持,福建近50个县(市、区)邀请1400多人次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采风创作,作为副会长的许怀中不顾年迈之躯,几乎全程参加并写成近50篇散文,取福建多山临海特色,命名《山海交响》编辑成册,从中可品读“八闽特色地方文化”,也体现了其散文集的纪实性、文学性和可读性。


1983年12月,在北京参加全国作代会,与冰心先生在其家中合影。


分管全省文艺作品创作时,许怀中也充分展现“人梯”的价值。他对莆仙戏《秋风辞》的举荐立功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他的学生周长赋带着油印的《秋风辞》剧本来福州找他。他连夜读完学生的处女作,深为这部悲剧所震撼。周长赋告诉他,自己目前仅是文化馆的一名普通干部,恐怕资历不够,这个戏在县里都选不上,更无法参加全省戏剧调演。许怀中曾经是他老师,亲自赶到莆田看剧团彩排,并当场决定该剧到福州参加全省调演。


1985年,莆仙戏一团的《秋风辞》,参加省十六届戏剧调演,双双获剧本一等奖、导演奖,分别获舞美设计奖、优秀演员奖、音乐奖及演员奖等。1986年,《秋风辞》参加第二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集体演出二等奖、导演三等奖、主演二等奖、配演二等奖及二人群众角色奖。同年,莆仙戏《秋风辞》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剧本奖。


许多专家认为,该剧选材好,开掘深,是一出揭露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和血腥统治的大悲剧,有气势,有宏观壮阔,惊心动魄,具有阳刚之美,有较大历史跨度,给人经丰富的联想有深刻的哲理启示,其原因在于剧作者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史观去认识和研究历史,塑造出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此之前,有人劝许怀中:“周长赋是您的学生,您应该避嫌!”许怀中说:“我不避!避嫌但不能避贤啊!”


当文化部决定选派《秋风辞》进中南海怀仁堂 ,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的消息传来后,剧组全体同志都激动万分,大家为能得到这一崇高的荣誉而欣喜若狂。1986年,周长赋被授予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如今已是当代著名剧作家。


“韶光易逝,似水流年。多年来,文的真情,我的感谢之情,犹如一江向东流的春水,滔滔不尽,流淌不绝。”许怀中如是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各方评说

(可上下滑动查看)

冰心(现代著名作家):我回故乡时才十一岁,只在福州城内外看过“三山”和鼓山,看得少又写不出来,辜负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幸而有位我的乡亲,散文名家许怀中教授,写了这本《香山翠湖集》(现改为《许怀中散文新作选》),他的那支生花的妙笔,把故乡的历史、风俗、人物,尤其是山水,描写得精深细腻、情境交融。不读到他的散文,就无从领略到福建这一片土地壮丽灵秀的一切!(摘自冰心为许怀中第三本散文集《许怀中散文新作选》作序)


王瑶(文学史家、教育家):我以前仅读过您的学术著作和论文,甚佩,功力之深厚,自您调动工作以来,私意颇感惋惜,盖搜集资料,掌握动态,细致分析,潜心著作,皆与目前之工作不易协调。今读此书,不仅对您之经历等有更多了解,且文笔深沉优美,富有个人风格,因思今后似可多写一点此类文章,一则较易与繁忙之日常工作协调,二则此书篇幅似太少,大有发展余地。福建之诗人及散文家颇多,或与地域文化有关,故建议勿放过稍纵即逝之思维,长短不拘,暇即命笔,则待以时日,定可获得丰收也。(摘自王瑶亲笔给许怀中写的信,其笔迹收入第二本散文集《年年今夜》卷首)


郭风(闽籍著名散文家):一些美丽的散文,似乎是,往往是出于一些学者名流以及教授之手。这种文学景象又似乎是一种世界性的景象。许怀中教授的散文写得无拘无束,写得自然,但在无拘无束和自然中间,有一种严谨。(摘自郭风为许怀中散文集《年年今夜》作序)


李朝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理论处副处长):您散文最宝贵的是将自己的“心踪心迹”写进文字,在故乡风物人事的描写上,都注入了您自己的情感和心灵感受。您把自己的生活、情感化为了文字的一部分;您把自己的追求、梦想、憧憬与向往,都与故乡融为了一体。故乡总萦绕在您的心中,您也总在故乡的怀里。一个把故乡带在了身上的人是有根的、有福的。散文,为我们将故乡随身携带提供了一种可能。(摘自李朝全《把故乡带在身边——致许怀中先生》一文)


《关于“人”的审视和建构——鲁迅与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视角》(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代表作品

学术专著《鲁迅与文艺批评》《鲁迅创作思想的辩证法》《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关于“人”的审视与建构——鲁迅与世界文学的一个视角》《美的心灵历程》《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等。


散文集《秋色满山楼》《年年今夜》《芬芳岁月》《许怀中散文新作选》《月色撩人》《月满西楼》《大海情缘》《山海交响》《岁月匆匆》(中国作协2012年度重点扶持项目)等,散文被选入多种选集及中学课本。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福州女儿”冰心:爱燃橘灯 闽都文脉滋润最初的“文心”

► “问耕斋主”王立根:戮力“闽语”潮头立,踏遍“文山”不老根

► “书生报国”郑振铎:生如夏花的一代才华 以文化传人为己任

► “闽都文化守望者”黄启权:白首志千里 编修传薪火

► “同光诗老”陈衍:谁知五柳孤松客 却住三坊七巷间

► “架桥人”杨际岚:三十载《台港文学选刊》春华秋实,牢记窗口和纽带使命

► “遂真园翁”沈觐寿:椽笔高情扬正大 褚瘦颜肥竞风流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
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